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 )最新報告顯示,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包括在內,中國的廣義政府債務已增加到G D P的近50%。雖然規模擴張速度比IMF此前估算的更快,但IMF報告認為,與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相比,中國的政府債務占G D P的比例仍然較低。但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,地方債規模的迅速膨脹,將壓縮今后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空間。“從中期看,中國確實存在通縮壓力。”
房地產泡沫破裂或誘發地方債風險
IM F的報告將2013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下調至7.75%,并警告中國社會融資總額過快增長及廣義債務等顯著宏觀風險。報告認為,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包括 在內,中國廣義政府債務已增加到G D P的近50%,相應的財政赤字2012年約為G D P的10%。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顯示,2012年中國的G D P總額為52萬億元,按照IM F的測算,則目前中國政府債務規模已經達到26萬億。與此相印證,原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表示,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達到20萬億以上。
IM F第一副總裁大衛•利普頓援引報告中的數據稱,盡管中國的政府債務增速很快,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,該比例仍然較低。報告顯示,目前日本的公共債務占G D P的比例為245%,而去年美國的公共債務占G D P的比例為107.18%,德國的公共債務占G D P的比例為82%。
金麟認為,中國的地方政府控制著多得多的資產,因而有實力承擔更多的負債。上海證券債券分析師胡月曉也認為,中國50%的負債率雖然仍在可控范圍內,但值得擔憂的是,中國大部分地方融資平臺的抵押資產都是土地,這意味著地方政府未來能否如期還債與當地房地產市場的好壞有關,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,債務風險可能會集中爆發。
地方債壓縮經濟政策空間
“地方債問題不是償債能力問題,主要是償債意愿和集中到期造成的流動性不足問題。”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[微博]建議,“應該盡快允許地 方發債,實現償債時點重新分布;允許政策性銀行提供流動性過橋支持或資產證券化;將部分項目納入‘十二五’規劃;鼓勵引入民間投資;強化償債義務,敦促出 讓營利性地方國有資產償債。”
金麟則認為,在自下而上實現對地方政府的權力進行制約難以短期實現的情況下,有必要進一步加大自上而下的控制力度,管控乃至剝奪地方政府的“財權”和“事權”,并在整個金融系統對地方債務情況做從表內到表外的全口徑統計。
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認為,從中期看,M 2的高增長難以持續,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難以為繼。地方債規模的迅速膨脹,將壓縮今后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空間。“今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到15%以下、M 2增速回落到10%以下是大概率事件。”他認為。
盡管目前還看不到上述這些危險發生的跡象,但李迅雷表示,根據目前各地的財稅收入、投資規模、債務規模等數據來推算,出現這類問題的概率還是很大,“從中期看,中國確實存在通縮壓力。”